第266节
霍善点头。
李长生思量片刻,对霍善说道:“你也可以问问濒湖先生他们认不认识这方面的能人。”
后世对待黄河决口改道问题应该有更丰富的经验才是。
现在霍善手头还攒着一些邀请卡没用,有李时珍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话应该可以邀来一些相关人才。
霍善闻言马上跟李时珍他们打听起来。
得知霍善要解决什么问题,不少人都开始冒头。
嬴政:“要不是你想要有后世经验的,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郑国。”
郑国不是个国家,而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,主要任务是给嬴政画个大饼,让郑国渠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。
嬴政得知此事后的决定是……甭管你是不是间谍,这个项目我投了!
郑国渠修好以后,秦国农业有了跨越性的飞跃……
总而言之,感谢韩王的馈赠!
华佗和张仲景也提供了一个人选,他们东汉的王景,这人治黄河特别有一套,据说黄河经他治理以后八百年都没出过问题。
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不了解王景的具体情况,毕竟他们和王景都隔了好几代人了,根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给邀请过来。
孙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黄河八百年,他们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内,所以他不认得这方面的专家。
黄河再次泛滥成灾是从唐中后期到宋代的事了。
苏轼欣然入场,开始揭自己人的老底:他们宋朝可就牛逼了,为了不让契丹人偷偷飞渡黄河直抵开封,一心想要人为摁头让黄河改道往东流。
结果当然是黄河开始发飙,不是当场崩溃就是频繁决口。
当初改道计划失败以后,贬官的诏书还是苏轼写的,内容骂得很脏:“汝以有限之材,兴必不可成之役,驱无辜之民,置之必死之地!”
一般诏书这种东西都写得体体面面的,苏轼也是觉得他们纯属乱来,才忍不住破口大骂。宋朝朝廷固执地三易回河,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……
现在赵煦正为这事头疼着呢。
没错,苏轼回到开封时,第三次“回河”计划都已经搞完了……这次回河计划还把禹王庙给淹了,可见连大禹都没眼看!
有些事决不是随便嚷嚷几句“人定胜天”就可以办到的,还是得因势利导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。
你想让黄河来保护自己,也得看黄河愿不愿意啊!
霍善听得叹为观止:“你们宋代人还真是敢想也敢干啊!”
乐观如苏轼闻言也直叹气。
他有什么办法,劝又劝不住,打又打不过,只能回家炖碗东坡肉安慰安慰自己。
李时珍这边倒是真有个适合的人选,此人名叫潘季驯,一辈子都在和黄河打交道。
哪怕他仕途总是起起落落,每次黄河一出事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起复。
最严重的一次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他们全家,潘季驯上书表示累及老幼实在太残忍了,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,找了个由头把他一撸到底,
结果过了几年黄河大患,万历皇帝又捏着鼻子把他扒拉出来总督河道。
由此可见,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水平都能盖过他头上那顶“张居正余党”的帽子!
潘季驯不仅总结了历代的黄河治理经验,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“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”的治理之法,致力于利用黄河本身的冲刷力解决中下游泥沙淤积问题。
只要能保持河道通畅,黄河自然不会再随随便便改道或者决口。
这个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后世都有沿用。
说到底,对待黄河问题还是不能过分违背自然规律,像宋代那样“三易回河”绝对是典型的错误示范。
巧的是,李时珍还给潘季驯看过病,邀请成功的几率很大。
霍善当晚就试着按照李时珍给的医案资料把潘季驯邀了过来。
邀来的是被削籍为民的潘季驯。
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,早已离开他的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黄河挺久了,每日只在家著书。
写的是《河防一览》等专业著作。
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,能不能归纳总结出治理经验又是另一回事。
前者是一时之功,后者是万世之功。
潘季驯没有因为自己丢了官而沮丧太久,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“万世之功”中去。
人老了身体难免有点小毛病,这便被医馆给邀请过来了。
潘季驯见了李时珍也是感慨万千,没想到李时珍还有这样的境遇。
得知霍善召唤他过来的原因,潘季驯道:“我想去瓠子口一带看看,得亲眼看过现在的黄河怎么个情况,我才好拿出相应的方案来。”
一看就是个讲究因地制宜的实干型人才。
霍善道:“我好像没法过去。”
潘季驯对这一时期的黄河水患情况了解得比霍善还清楚,毕竟他编纂《河防一览》的时候对历代黄河的治理经验都进行了深入查证。
得知霍善与汲黯的交情,潘季驯说道:“瓠子口的问题后来还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负责解决的,你可以将我引荐给他们,我跟着他们一起过去看看。”
汲仁在解决决口的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实用:沿着决口全面打桩填堵。
后来历代治河人遇到黄河决口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这么干的。
来都来了,潘季驯还是很想见见这位治河前辈的。
也想为《河防一览》了解更多汉代黄河的第一手资料。
李时珍点着头说道:“我跟着一起过去,可以让印川兄一直待在这边。”他俩本来就是认识的,路上还能聊聊天,旅途中不至于太乏味。
只要把人邀请过来了,潘季驯他们是可以随时过来复诊的,到时候有李时珍随行,他们自然能亲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黄河决口。
霍善自然不会反对,吃过早饭就带潘季驯去拜会汲黯。
汲黯昨天才刚去跟霍善道过谢, 今日得知霍善登门拜访自然是好吃好喝招待着。
霍善把潘季驯介绍给汲黯,问他能不能顺路把潘季驯带过去看看瓠子口。
汲黯知道关东水患的根源就是瓠子口那个大决口,得知霍善还特意请来个这方面的高人要去看看,心中自是更为感动。
力邀霍善留下吃顿饭。
他这次回京住在弟弟汲仁宅邸中, 汲仁出面与潘季驯聊了聊, 只觉潘季驯在治河方面的造诣令他叹为观止。
等到霍善一行人蹭了顿饭离开以后,汲仁激动地对汲黯说道:“我感觉这次我们能彻底解决黄河水患。”
汲黯道:“哪有那么容易, 他不也说得先看看决口再说。”
汲仁道:“我就是有这种感觉。”他在席间和潘季驯聊了聊解决思路, 发现潘季驯提出的构想并不是单纯堵住决口, 而是要给黄河做个至少能稳妥百年的规划。
倘若真能做成,他们家乡将不再为水患烦恼!
汲黯道:“趁着眼下没什么战事, 我再上书求陛下重视此事。”
汲仁点头, 表示自己也会上书恳求刘彻让自己去考察瓠子口的具体情况。
与此同时, 正在未央宫中吃茶的刘彻刚得知霍善昨天没住在宫里的事。
主要是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着吃得老香的霍善下饭